首页 / 汽车知识

嫡与庶有什么区别-古代文化常识:关于嫡子、嫡孙

一、“嫡子”“嫡孙(d? sūn)”解释

在古代,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为“嫡子”,这是为了区别于“庶子”;而“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之子)的儿子,就是“嫡孙”。

嫡(d?):形声字,从女,啇( d? )声。嫡指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正支(跟“庶”相对)。其本义就是指“正妻”,也就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相对“妾”而言的合法夫人。

二、嫡庶有别

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正妻叫做嫡,那么,正妻所生的子、孙就是嫡子、嫡孙。

庶(sh?):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跟“嫡”相对)。妾为庶,妾所生子、孙就是庶子、庶孙;嫡子、嫡孙称父的妾为庶母、庶祖母;庶子、庶孙称父的正妻为嫡母、庶祖母。

嫡、嫡子、嫡孙的地位高于庶、庶子、庶孙。《增韵释嫡》说:“正室曰嫡,正室所生之子曰嫡子。一曰嫡,敌也,言无与敌也。”其意思是说:嫡子的地位最高,其他子女没有能够与其匹敌的。而妾所生之子就叫庶子。庶孙是指庶出之孙。

三、嫡长子继承制

古代有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指丈夫的正妻所生之长子享有法定优先继承权的制度。这是我国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产物,以防止内讧以保证土地财产所有权不致分散。

嫡长子继承始于商代末期,西周成为定法,后一直为封建主所沿袭。

封建法律对该项制度作了严密规定:如唐代规定,不立嫡妻(正妻)之长子为嫡子者,处徒刑一年。如无嫡子,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妾所生之子),无庶子,立嫡孙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唐律疏义》户婚篇、名例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