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王梦里花落知多少-从《幻城》到《梦里花落知多少》
当你开始回忆,你就开始油腻。
《好东西》里有句这样的台词。我一直在想它的合理性。我觉得,它是胡说的。
比如我在看郭敬明写的《爱与痛的边缘》的时候,就发现他就一直在回忆。那时候他才19岁。19岁能够回忆什么呢?19岁油腻吗?19岁,多美好的年华。
已经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郭敬明的文字。
第一本书是《左手倒影 右手年华》。大概是在高二。这本书突然风靡全年级,在同学之间传来传去,书页越来越黄(本来就黄),也越来越少。传到我手上的时候只剩下一半页数。尽管如此,后面排队等着看的人估计也已排到女厕所,所以我顾不上字斟句酌,只是囫囵吞枣般地过了一遍。什么都没记住,就记住了书名。只因它实在太美。
后来我自己买了一本。这个后来,也不知是高中还是大学。也是传来传去,最后给传没了,是真的不见了,也不知是不是被谁蹲厕所时给当厕纸用了。
后来我又买了一本,一直保留到现在。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书名。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多么美妙的短语。
我终于认认真真看完了这本书。这才发现,就算我高中三年语文作文一直在58-60分徘徊,也依然比不上这本书里哪怕一半文笔。即使有一次我一气呵成四个字四个字写完一篇作文然后得了满分让同学哇塞了蛮久,可我也觉得我比不上郭敬明。
那个时候,但凡我家条件好点,能有点小钱给我多买些不正经的书(课外书)看,可能我也能成为一个作家。
人生没有也许和如果,有的只是现实。即使到了高三,到了大学,我也依然需要分期付完一个学期的学费。
大学在我看来最大优点是图书馆的书可以随便借。一本本砖头厚的书,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天生我材必有用谈不上,勤能补拙倒是真的。我终于有条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不看郭敬明,我就不知道安妮宝贝。不看安妮宝贝,我就不知道当当。不知道当当,我就不知道可以在网上买书。这个内循环听起来可有意思了。
看《梦》是在一个放暑假的夏天,大概是我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那个夏天吧!那时候流行听收音机,我喜欢下午把竹床搬屋子外面阴凉处边躺着边听收音机。
有一档电台节目叫“校园的风”。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校园的风。多么青春,多么明媚,听起来就像一阵微风吹过耳旁,特舒适。
主持人推荐了一本刚上市的书,名字叫《梦里花落知多少》。作者叫郭敬明。
上大学之后,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新华书店,在书店门口最显眼的位置捧起其中一本,找了个角落,背靠落地玻璃面朝从午后到夕阳的太阳,眯着眼睛看了整整一个下午。那个时候看书速度慢,只看了一半,没看完,放回原处,又坐了一个多小时公交车回学校。
后来,忘了什么时候,我在老家县城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可能突然就有钱了?实在想不起来。但我那时有个习惯,就是每买一本书,都会在首页空白处写下买书时间和地点。所以即使现在,只要翻开书就知道何时何地买的。
又是一个暑假,我捧着书坐在竹床上边看边笑。老弟问我有那么好笑吗?我说是啊。那个夏天,我终于看完了《梦里花落知多少》。说实话,那时候我对里面主人公们的悲伤人生并没有多大感觉。我就是单纯地觉得郭敬明真是个天才,写的文字怎么那么优美。一开始看的时候发现第一人称是个女的,我还怀疑他是个女的。
也许,当时那个年纪的我只是单纯觉得,这本书的风格跟《左手倒影 右手年华》很像。忧伤忧伤的。每个字单独看并没有什么,但连在就能给人一种绝望的感觉。很魔幻。
我觉得,如果说是语文教材语文老师教会了我abcdefg(啊波册都呃诶服哥),那么郭敬明便是带领我走进文字天堂的引路人。(鲁迅?不不不,鲁迅总是逼我阅读全文并背诵,他是一个让人讨厌的糟老头子)。
那些时候,郭敬明这个名字总会莫名其妙和韩寒纠缠在一起。大家喜欢拿他们做比较。
我从来都是个单纯的人,一码归一码,从来不搞对立。我看郭敬明的书,不看韩寒的书,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去抹黑韩寒。他们都是伟大的作家。
就好像我喜欢C罗,就一定要去抹黑梅西吗?他们都是伟大的足球运动员。
人永远要懂得感恩。你能生活在郭敬明韩寒的年代,同时看到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文字作品;你能生活在C罗梅西互相成就的年代,同时看着他们两人叱咤足坛十余年。难道不应该感到庆幸吗?绝代双骄,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你遇上了,不值得珍惜吗?
所以我觉得,那些因为喜欢韩寒而莫名其妙抹黑郭敬明的人,那些喜欢梅西就一直无休无止抹黑C罗的人,大概是因为太无聊了吧!我原谅他们的无知和懦弱。
从《幻城》到《梦里花落知多少》,距今都已二十余年。回首再看它,感触颇深。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精神刺激。
关于《左手倒影 右手年华》,关于《爱与痛的边缘》。
二十年前,我且年少但不轻狂,既谦卑又虔诚地把看过的每一本书的作者当作榜样,楷模,偶像,甚至是老师。那时经常会去街边书报亭看杂志,那时不知萌芽多久出一期,所以不管隔多久只要路过就会看一眼有没有最新的,哪怕上次看的时候就在昨天。
那些心里有无限渴望的滚烫岁月,无数个叫做梦想的东西在内心深处撒泼打滚。曾经我也是个外表虽冷漠内心却极其热情满身热血从脚沸腾到脑髓随时准备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小伙。
但是,我要考大学。我要走出农村,我要逃离那块生我养我但贫困的土壤。那个时候,我也同样面临着文理抉择。郭敬明毅然决然选择理科而非心心念念的中文系,只因他的文理成绩非常均衡不偏不倚。而我属于严重偏科类型,我讨厌数理化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所以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文科。
可是,即使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文科,也不代表我就开心。我几乎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乖孩子从来都不会有很多朋友。那时候,我还为鱼把桌子搬到最后一排去远离我而不开心了很久。
关于《幻城》。
我没看过三万字的版本,因为当我开始看郭敬明的时候,他已经很红了。
樱空释。罹天烬。卡索。梨落。离镜。岚裳。剪瞳。月神。星旧。星轨。皇柝。蝶澈。潮崖。片风。辽溅。莲姬。熵裂。
看着这些故弄玄虚的不正经的人名,以我20年前的年纪,对它报以最赤诚的粉丝心态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你也可以说是崇拜。我绝对不反驳。
就好像很多马后炮在批判这些名字是多么奇葩一样,我也不反驳。喜不喜欢是他们的自由。但随意批判那就是他们的不对了。
郭敬明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说过,写寻找西方护法的那些篇幅,就是在模仿古龙,而非金庸。所以在取名上,你觉得楚留香、李寻欢、沈浪、陆小凤这些名字好听吗?对于一个男人而言,这些名字都带有浪子属性,一听就是花花公子。但是,你敢批评古龙乱取名吗?不敢?那就借你十个胆。
关于《梦里花落知多少》。
无论《梦》存在多少争议,它在我心里分量很重,是最特别的存在。
二十年前读它,对结局其实并没什么感觉,不过就是陆叙没死于车祸反而死于林岚的一巴掌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反而是对火柴是鸡头、闻婧被QJ这种设定印象深刻。毕竟那时候郭敬明还小,我无法接受他会写出那样的东西。那时候我也很单纯(现在我也依然单纯)。
二十年后再读,感受截然不同。我想起郭敬明曾在散文中写到他看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后连夜写了一篇类似的文章把朋友吓了一大跳,意思就是他很会模仿,看过某部作品之后脑子里能够很快构思出一个自己的东西。我想他在写《梦》之前,应该是读过大量的北京本土文学作品,系统深入地学习过北京土话,否则他是写不出那么正宗的北京土话文学作品。
当然,这和抄袭存在着本质区别。我想说的是文学语境。
后来我看到很多人在说《梦》抄袭的原因是它的文字很北京味儿的时候我就很想笑。我在想你丫的是根本不懂创作是什么玩意儿啊所以才会发表那么幼稚可笑的言论呢吧你丫的自己没读过什么书就不要出来瞎溜达丢人现眼了好吧还是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诚如,能写出偏文言文的文字作品的作者,比如马伯庸,必定是读过很多偏文言文的文字作品的。否则他在写作时就只能写得出大白话。这一点,对于那些张口就来只会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搬弄是非的人来讲,确实会有些羞耻。因为他们根本不懂。
郭敬明的时代还未过去。他可能还将伴随着我们度过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有可能,当初、现在那些抨击他的人都死光了,他还依然在不断换着马甲拍着各种带有郭氏独特风格的影视作品。
如今我也不再像当初那般疯狂迷恋一个人,迷恋他的作品。当初我从来不否认自己喜欢周杰伦的歌,正如现在我从来不否认喜欢看郭敬明的作品。所有东西都会存在瑕疵,就看你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
如果你喜欢人云亦云,那就继续摒弃自我认知,随波逐流。
如果你有自己的思想,那就抛开那些肮脏龌龊的小人之心思,努力做好自己,誓死表现到底。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与智者为伍。
愿每个人每天都在进步。(这个愿望可比祝你天天快乐要伟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