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的古称
《绛州》,此词条收录于01/20,仅供参考
绛州,即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的古称,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洲,“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晋国都城之一。自北魏起设为州治,直至清末。绛州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鼓乐之乡。2021年因绛州鼓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再次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西周时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为郇侯辖今新绛地,后改郇为荀。春秋时期,荀国为晋所灭,绛地属晋。公元前668年,晋献公迁都故绛(今新绛县北襄汾县晋城)。前585年,晋景公迁都新田(今新绛县横桥镇一带)史称新绛。战国时期,绛地属魏,称汾城。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为绛州。隋代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废正平郡,改为绛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绛州总管府。武德三年(620年)罢总管府称雄郡。贞观中,绛州属河东道,宋为雄州,置绛郡防御;元初为中州,置绛州行元帅府,辖河、解二州各县;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明为绛州,属山西布政司;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直隶绛州,领稷山、河津、闻喜、垣曲、绛等5县。1912年(民国元年)5月,废州改县,取咸与维新之义,又兼与邻近的绛县相区别,始改称新绛县,属河东道。
Tags: 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的古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