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周易正义-唐代孔颖达主持编撰的《周易》义疏

周易正义

《周易正义》,此词条收录于01/20,仅供参考

      《周易正义》,又名《周易兼义》《周易义赞》等,是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奉诏主持编撰的《周易》义疏,具有官方性质。“正义”又称疏,系在正经注的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加以疏通解释。《周易正义》即是以王弼、韩康伯《周易》注本为基础,在“疏不破注”的原则下,兼采诸经、博采众长,对《周易》加以疏通解释。

      由于南北朝政治上的分裂,造成了儒家经学南北之分,唐太宗感于“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对科举取士有诸多不便,于是诏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人撰定《五经正义》,对五经的文字内容和思想观点做出了统一的标准解释。《周易正义》就是《五经正义》其中之一。该书由孔颖达亲自执笔,众多经学家、易学家共同参与,如马嘉运、苏德融、赵弘智等人,定稿于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是唐代科举取士的标准用书,长期立于学官。其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序》《卷首》以及正文的疏,孔颖达自序该书共十四卷,其卷数也因后世印刷版本不同而有所不同。《周易正义》提出了“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以及“既采义理又取象述”的释《易》方法和原则,以及“易理备于有无”和“象是《周易》之根本”的易学观。在宇宙观上,《周易正义》将道视为本体,认为万物以“道”为本,统一于道。此外,《周易正义》还对有无、变易、性情等概念进行了阐述。

      《周易正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象数和易理相结合的易学观,以及“以儒为主,融合三教”的思想,对整个唐代及后世易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外,它用作为实有的阴阳二气的“太虚”阐述世界的本原,在“无本论”向“气本论”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但也有学者对《周易正义》提出批评,如南宋理学家朱熹评价道:“五经中《周礼》疏最好,《诗》与《礼记》次之,《书》《易》疏乱道,《易》疏只是将王辅嗣注来虚说一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