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黑热病-第二大全球致死性寄生虫病

黑热病

《黑热病》,此词条收录于01/20,仅供参考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是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因发热及皮肤色素沉着而得名,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大全球致死性寄生虫病。

      黑热病主要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偶可经口腔黏膜、破损皮肤、胎盘或输血传播。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尤以脾大更为显著)、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球蛋白增多为特征,此外,可出现面部、手足及腹部皮肤色素沉着。黑热病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及血清蛋白、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如发热、脾、肝及淋巴结肿大、贫血及营养不良等、实验室检查如骨髓涂片镜检可见利杜体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如药物首选葡萄糖酸锑钠、手术治疗如脾切除等。黑热病晚期常继发细菌性感染、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等并发症。若黑热病未经治疗,死亡率超过90%。

      黑热病在世界上分布甚广,包括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和东非,中东、中亚、西亚、印度次大陆以及美洲。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5万至9万内脏利什曼病新发病例。中国黑热病流行区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地,每年新发生的病例数在400例左右,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四川省三省(区)新发病例占90%以上,男女性别比为1.6:1。黑热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中国最早确诊的黑热病患者是1900年在山东和河北一带死亡的一名德国士兵,由于尸体肝脏中发现卵圆小体被诊断为黑热病。1903年,英国医生威廉·利什曼和查尔斯·多诺万首次在病患体内发现了致病的黑热病病原体,黑热病诊断自此具备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